行业资讯

催乳素 (PRL)来源及生物学特性

浏览次数:42      日期:2025-05-29 13:41:40

一、来源​​
​​主要来源​​
​​腺垂体催乳素细胞​​:
PRL主要由垂体前叶的催乳素细胞合成和分泌,占全身PRL总量的约80%-90%。


​​分泌特点​​:
基础分泌呈脉冲式(每1-3小时一次),睡眠期间分泌增加,清晨达峰值。
妊娠和哺乳期分泌显著增多,受雌激素和婴儿吸吮的调控。


​​其他来源​​
​​胎盘​​:妊娠期胎盘滋养层细胞分泌大量PRL(称“人胎盘催乳素”),参与子宫胎盘血流和胎儿生长。
​​下丘脑​​:分泌少量PRL,但主要功能是释放调节因子(如多巴胺抑制、TRH促进)。
​​免疫细胞​​:T淋巴细胞、巨噬细胞等在炎症或应激时分泌PRL,参与免疫调节。
​​乳腺​​:乳腺组织局部合成PRL,通过自分泌/旁分泌促进泌乳。


​​二、生物学特性​​
​​1. 化学结构与同源性​​
​​单链多肽​​:由199个氨基酸组成,与生长激素(GH)、绒毛膜促甲状腺激素(hCG)同属细胞因子超家族,结构高度相似。
​​异构体​​:存在23kDa(主要形式)、16kDa、22kDa等异构体,可能具有不同功能。


​​2. 作用机制​​
​​受体结合​​:
PRL通过结合细胞膜表面的​​催乳素受体(PRLR)​​发挥作用,该受体属于细胞因子受体超家族,与JAK-STAT信号通路偶联。
​​信号通路​​:
激活JAK2-STAT5通路,调控靶基因表达(如酪蛋白、乳糖合成相关基因)。
其他通路包括MAPK、PI3K/AKT,参与细胞增殖和代谢。


​​3. 生理功能​​
​​哺乳相关​​:
刺激乳腺上皮细胞分化,促进乳汁合成与分泌(需催产素协同引发喷乳反射)。
哺乳期维持黄体功能,抑制排卵(自然避孕机制)。
​​生殖调节​​:
高PRL抑制GnRH脉冲,导致性激素(FSH/LH)下降,引起闭经、不孕(高催乳素血症)。
男性PRL参与睾酮合成及精子成熟。
​​代谢作用​​:
调节脂代谢(促进脂肪分解)、糖代谢(增强胰岛素敏感性)。
​​免疫调节​​:
促进B细胞增殖、T细胞分化,参与炎症反应和自身免疫耐受。
​​中枢作用​​:
调节情绪、母性行为,可能影响睡眠节律(与5-羟色胺系统交互)。


​​4. 分泌调节​​
​​抑制因素​​:
​​多巴胺​​(主要抑制剂):下丘脑分泌的多巴胺通过垂体门脉系统抑制PRL分泌。
生长抑素(SST):辅助抑制作用。
​​促进因素​​:
​​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(TRH)​​:甲状腺功能减退时TRH升高,导致PRL分泌增加。
​​雌激素​​:妊娠期促进PRL合成,增强乳腺对PRL的敏感性。
​​应激​​(运动、手术、疼痛):通过5-羟色胺、组胺等途径刺激PRL释放。
​​婴儿吸吮​​:神经反射信号传至下丘脑,抑制多巴胺,促进PRL分泌。


​​5. 半衰期与代谢​​
​​半衰期​​:约20-30分钟,经肝脏代谢后由肾脏排泄。

回到顶部